张库路是指张家口通往草原城市库伦(今外蒙古的乌兰巴托),并延伸到俄罗斯恰克图的贸易运销线,全长1400公里,史称“张库大道”,被誉为“北方丝绸之路”的美称。
张家口是前往蒙古草原及中俄边境贸易的主要商品集散中心。库伦作为漠北蒙古草原商贸业集散地,北行为俄罗斯恰克图,西行为蒙古科布多、乌里雅苏台方向。从张家口出发的商民主要经营中俄恰克图贸易,库伦为中转集散地,由此张家口至库伦商道为商家行程最长的一段路线,成为研究近现代中国北方商贸业历史、成为探讨张家口口岸开放前提的重要地段。
【这条商道是怎么形成的呢?清代至民国期间,随着旅蒙贸易和中俄恰克图边境贸易繁盛,张家口到库伦之间逐渐形成了较为固定的经商路线。
康熙二十三年(1680年),漠西蒙古葛尔丹叛乱,清军远征期间,张家口“官商”除承担军需供应外,还组织了随军贸易队。
康熙三十年(1691年),清廷在多伦诺尔会盟(今内蒙古锡盟多伦县),召集喀尔喀贵族和内蒙古四十九旗王公会盟,会上,贵族、王公和上层喇嘛们请求让更多的汉商人进入草原贸易,康熙为稳定人心,巩固对北方边疆的统治,答应了他们的请求。在长期的随军贸易中,这些商人逐渐地获得清政府和蒙古贵族的信任,战事消停后,得到了继续留在原地进行正常贸易的资格,其交易的额度和范围也在不断地提升和扩大。清代蒙古草原库伦地方商业发展较早。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库伦城还未正式建立,但在政府的鼓励下,库伦中俄贸易、及内地百姓的旅蒙贸易开始发展起来。中俄在库伦互市的时间较短,随后移到中俄边境的恰克图互市。
雍正五年(1727),中俄《恰克图条约》签订,乾隆二十六年(1761)设置张家口都统(察哈尔都统),同年,在库伦地方设办事大臣与帮办大臣各一人,掌外蒙古地方对外贸易事务,管理恰克图对俄贸易的理藩院。清廷为了有效的管控草原贸易与恰克图外贸,实施了“部票制度”。要求长城之内商民进入草原后, 必须向张家口衙门申报,领取由理藩院颁发的“部票”。每张部票,限货二十车或茶三百箱,除正税外,再交票规银五十两。货随票行,沿途缉查,对无票运输之货物视为走私。部票制度的施行,有效的规范了旅蒙商贸与中俄外贸的发展,推动了张库商道的繁盛。
至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库伦作为蒙古宗教领袖哲布尊丹巴的驻地,促进了库伦商业快速发展,逐渐形成了一个商业街区即库伦买卖城。清代在库伦有专门的官员对库伦买卖城的商人进行管理。汉地的商人取得朝廷的部票后,在库伦的买卖城进行商业买卖。交易的商品主要是从张家口带来的茶叶、布匹、生烟等生活用品。从库伦回流到张家口的商品主要是草原上的皮毛、牲畜等。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商人在张家口与库伦之间繁荣的商业往来,进一步推动了张库大道上的商业发展。繁盛的旅蒙商贸、恰克图外贸业,使张库大道上的运输业与商号之间有着密切稳定的商业关系,相互依存。商品主要以驼队、牛车等原始的运输方式横穿于内外蒙古的沙漠和草原,成为张库大道上沟通草原贸易以及中俄外贸的重要载体。
近代以来西方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和交通运输工具被引入中国,张库大道上繁荣的商业往来迫切需要更为先进快速的交通运输方式建立。
民国初,张库公路建成,为旅蒙商贸运输提供了近代化的运输方式,且大大缩减了两地来往的交通时间。
1929年,中国和苏联发生“中东路事件”后,苏联不准中国商人前往, 至此张库公路中断,张家口运输行业受到严重的打击。】
清代直至民初期间,从张家口到库伦的商业通道,同时承载着中国与俄罗斯的恰克图外贸交易。旅蒙商家从张家口输往库伦的大宗商品以茶叶为主,砖茶是漠南漠北草原牧民的生活必需品,砖茶可以代替货币。从库伦前往恰克图的外贸商品,茶叶仍然是主要交易物资。故此这条张家口至库伦的商道亦成为“茶叶之路”。
上一篇:中转张家口
下一篇:鏖战恰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