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州县万里茶道博物馆
泽州县万里茶道博物馆

 

管理制度——(1)股份制

 

3、管理制度

晋商秉持因地制宜、广开财源、多种经营、滚动发展的经商思路,在资本积聚中引入人股俸股东伙同心的股份制,并在运营管理中实行严密合理的东掌制、用人制、联号制、号规制和育徒制,这些先进而科学的管理制度的实行,是晋商500年不倒的根基。

1)股份制:晋商实行的股份制,萌芽于明代,形成于清乾隆、嘉庆年间,是一种由财东股和人身股相结合的激励机制。财东股也叫银股,银股所有者财东享有永久权益,承担无限责任;人身股也称顶身股,掌柜的身股由财东决定(一般为10 厘),员工身股由大掌柜决定(从1厘到9.5厘有18个等级);学徒,在10年后享有顶身股。

商界学者一般认为,大盛魁是中国股份制经营的鼻祖,是中国最早的民族股份制商业企业。它的股份除银股(1805年后才有)和顶身股外,还有财神股和狗股。财神股是为落难时雪中送炭留置白银、渡难后不知名姓无以报答的财主设置的股份;狗股是为关键时送密信猝死的家犬设置的股份。

这种股份制在当时是财东股和人身股相结合的最好的激励机制和责任机制。

 

股份制内容下有两张表:

一张是《大德通三个账期银股数、人股数和利润分配变化统计表》,另一张是日升昌的《东家分红表》。

从这两张表可以了解明清时晋商商号的股权结构和分红情况。

版面上的一幅大盛魁创办者的雕塑,分别是太谷县王相卿和祁县史大学、张杰。其上一幅对联“义胜欲,以义取利;敬胜怠,以敬立商”,体现了晋商的经营理念。

大盛魁是清代山西人开办的对蒙贸易的最大商号,创建于康熙初年。康熙平定准噶尔叛乱时,由于军队深入漠北不毛之地,允准商人随军贸易。当时在右玉杀虎口清军费扬古军营打工的王相卿、史大学、张杰三人,便开始从事贸易。他们资本少,业务不大,但买卖公道,服务周到,生意十分兴隆。清兵击溃噶尔丹军后,主力部队移驻大青山,部队的物资供应通过杀虎口运送。三人便在杀虎口开办商号,称“吉盛堂”。康熙末年改名为“大盛魁”。

大盛魁的总号最初设在乌里雅苏台,后迁至归化城(呼和浩特)。经营商品有砖茶、生烟、洋布、斜纹布及针线之类。同治年间,大盛魁看到茶、烟销路好,便与茶商、烟商一起制作了“三九砖茶”(每箱装39块)和“祥生烟”,颇受蒙民欢迎,竟然垄断了蒙古牧区市场。

极盛时期员工达六七千人,商队骆驼近2万头,活动地区包括喀尔喀四大部、科布多、乌里雅苏台、库伦(今乌兰巴托)、恰克图,内蒙各盟旗,新疆乌鲁木齐、库车、伊犁和俄国西伯利亚、莫斯科等地。



上一篇:管理架构

 

下一篇:管理制度——(2)东掌制

 

底部导航栏